去年11月22日,台灣與中國貨貿談判期間,綠黨臉書發出一則訊息「你知道嗎?貨貿將開放五金廢料」,並指出過去長期禁止中國進口的廢五金即將開放進口,引發輿論譁然。引發「318學運」的服貿仍未落幕,為何又來個貨貿?進口廢五金是真的嗎?對台灣又會有什麼影響?
綠黨在臉書發表的貨貿將進口廢五金說明。圖片來源:綠黨臉書。
混合五金廢料、廢電池等都在名單上
貨貿全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跟服貿都是ECFA台灣與中國間區域貿易協定下的子協議,服貿訂的是與「人」相關的服務;貨貿則處理「貨品」的開放,包括降關稅、去除非關稅障礙,如禁制進口、檢疫等項目。
鑒於去年服貿黑箱引發民怨沸騰,這次工業局特地做了貨貿官網、開了數百場座談宣揚貨貿,不過,貨貿究竟要開放那些項目,還是找不到答案。
記者詢問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並未給肯定答案,只表示貨貿仍在談判中,細項未確定。不過,因農業開放會引發較大衝擊,談判時是以「工業產品支援農業」為主。另一位工業局代表則未否認這項訊息。雖然一樣強調仍未定案,但他也指出,五金廢棄物屬工業,基於貿易正常化原則,中國要求現今對其它國家開放的項目也應對中國開放。
圖片來源:經濟部工業局貨貿官網。
廢五金是資源? 環團憂管制漏洞大 一發不可收拾
早期二仁溪就因廠商提煉廢五金中的金屬而遭嚴重污染,國內環團避之唯恐不及,但由署長魏國彥投書媒體內容,可得知環保署對五金廢棄物持不同態度。
魏國彥表示「重金屬污泥與廢棄物其實是人造礦砂」是現代的珍貴礦物,經處理即可「點污成金」。此外,環署更編列62億元經費執行「環保科技園區推動計畫」。去年也舉辦「城市採礦」論壇,都為宣傳金屬廢棄物是城市中的重要「礦產」。
不過,廢五金依舊惡名昭彰。雖然近年來,各種法規管制都已趨嚴,但廢爐渣、廢底渣亂倒,污染農地與土地的新聞卻未曾停歇。管制屢出紕漏,卻還想著放寬管制,環團批環保署簡直「瘋了」。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蔡中岳指出,廢棄物背後的問題是社會不公,廢棄物一定往土地便宜的地方去,結果就是污染台灣的農地、河流邊、海邊。但最後,這些地方生產的產品、引發的問題還是會回到每個台灣人身上。
「其他混合五金廢料」是啥?有害廢棄物還是一般廢棄物?
這次預計開放的名單爭議之一在「其他混合五金廢料」。2013年,環保署與環保團體便是為此引爆爭議。原法規中訂定14項混合五金廢料屬「有害」事業廢棄物,並限制進出口,但環保署卻擬修改《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將其中12項「有害」事業廢棄物(即廢電線電纜、廢變壓器、電鍍金屬廢塑膠、廢電腦等、廢家電等),改列為「一般」。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明,從「有害」改為「一般」,目的是放寬進出口的管制,無法改變這些廢棄物對環境有害的事實。這項政策最後在環保團體頑強抵抗下而暫停。不過,一旦貨貿通過中國「其他混合五金廢料」進口,這14項「有害」廢棄物的管制是否就此鬆綁?
呂正華表示,貨貿仍會依循國內環保法規,不准進口的項目,還是不會進口。但賴中強並未如此樂觀。賴中強表示,這還要看貨貿談判最終結果而定,如果中國在談判中認定這是貿易障礙而執意要求,最後還是有可能因此修改國內法。
經濟民主連合(前身為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律師。攝影:陳文姿。
服貿+貨貿+自經區=廢棄物大商機?廠商:仍須精算
去年的服貿中,已將開放「環境服務業」項目納入。而環保署修改《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時,也曾被質疑是為大陸廢棄物開路。這兩項關卡目前都受阻。但環團不免憂心,一旦關卡解除,屆時服貿(人)、貨貿(物)加上自經區(地)一應俱全,會不會演變成中國來台開設廢棄物處理工廠,並運送廢棄物來台處理,最後盈餘回中國,廢棄物卻根留台灣的現象?
國內一家金屬回收廠商說,這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根據廠商說法,兩岸的環保法規與執法、運輸成本、各種經濟成本與收益都須納入考慮,確定有利可圖廠商才會進口廢棄物。
舉例來說,假設在大陸任意丟棄就可以解決廢棄物問題,那麼花錢運到台灣處理會不會更划算?台灣的關稅、所得稅、營業稅、土地人事成本,回收價格、提煉後的獲益等,這些都需精密計算。
廢棄物當產業 我國產業政策在何方?
究竟廢五金進口會對台灣造成什麼衝擊?在記者查訪後,所知仍非常有限,而這還僅只是貨貿一長串名單中的一項。賴中強強調,許多基層農工都還不清楚貨貿在談什麼,政府卻急著通過貨貿,受影響最深的人民並未得到大財團同等的資訊與權力。
目前台灣混合五金廢料進出口現況是,其他國家(不含中國)可進口到台灣來,而台灣也出口廢棄物到中國與其他國家。蔡中岳說,不是把廢棄物送到其他國家就可以眼不見為淨。環境是不分國界的,最終,中國食物、空污一樣會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