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闖入農園,讓農民不堪其擾的消息時有所聞,有時甚至傳出獼猴數量太多,希望保育降級、甚至控制數量的聲音。只是,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在欠缺全面性普查的條件下,先從了解人猴衝突的情況有多嚴重來著手,或許是一個路徑。探詢這個問題的同時,可藉此同步探問衝突發生、難解的原因何在。 過往關於「猴害」的研究,多在地方反映較為頻繁或顯著的區域進行,少有大規模探討全島現況。近期較有規模的研究,是2013年林務局委託東海大學教授林良恭,開啟對台灣獼猴危害防治的兩年研究計畫。受限於各地並無相關統計資料( 可參見此篇 ),當時團隊蒐錄2003年至2014年共337則報導,從中掌握「猴害」相關線索。 時至2017年,筆者同樣效法林良恭研究團隊,爬梳2014~2017年間相關媒體報導,希望能更新 人猴衝突的整體資訊,為有志於探究解方的團隊提供參照。 對於什麼情境稱作「人猴衝突」的理解,本文採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對人與野生動物衝突(human-wildlife conflict)的名詞定義──「 以人類與野生動物因為接觸或任何形式的交流、互動,產生對動物、自然環境或對人的負面效果,皆稱之 」。以此認知,筆者觀察既往四年國內三大媒體報導,發現台灣本島各縣市都有發生人猴衝突的經驗,其中以高雄、花蓮、台東在近年有最多衝突事件上報。 在高雄、花蓮、台東三個縣市見報的衝突事件,各自以高雄鼓山區、花蓮秀林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