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印尼發生兩起海嘯重創當地;2004年南亞海嘯與2011年東日本海嘯亦造成當地嚴重災情。近十年鄰近地區發生數次致命海嘯,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台灣百年歷史亦有多起海嘯紀錄,台灣面臨海嘯威脅時,又該如何應對? 本文專訪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祚任,分享海嘯專業知識,及台灣如何運用世界領先技術預警自救。 為什麼海嘯比一般巨浪更致命,造成災害更嚴重? 答: 回答這問題,要從它們的特性開始說起。海嘯跟一般海浪都是波浪,波浪又可以分成長波和短波。長波的波長很長,幾乎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短波的波長短,可以明顯看到它的波動起伏。 如果波浪的波長非常長,遠比它的水深還要長,則稱之為淺水波;反之則稱為深水波。海嘯就是一種淺水波,例如2004年的南亞海嘯來說,它的波長大概200公里以上,但印度洋水深才4至5公里。 這樣子的淺水波有一個特性,就是這些水分子的運動非常一致,就好像團結做事有效率的公司,沒有速度的差異也沒有摩擦阻力。因此海嘯在行進間能量的消耗很少,到岸邊時幾乎保留地震或火山山崩垂直擾動的能量。 再來,海嘯的波長很長,代表它很「厚實」;一般海浪波長較短,相對較「單薄」。因此同樣抵達岸邊,一般波浪就像潑水一樣,潑出去就結束了;而海嘯就像一長串高鐵列車往岸上衝。以2011年東日本海嘯為例,它的波長大概200公里,就像從台北到雲林這麼長的高鐵往岸上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