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規範離岸風電打樁噪音對鯨豚的影響,環保署於2017年對19件離岸風電環評案件之共通性環境議題,要求開發商承諾於距離打樁位置之750公尺範圍內,水下噪音聲曝值(SEL)不得超過160 dB。這項規定希望能減緩鯨豚的暫時性聽力損傷(TTS),並避免影響鯨豚行為改變而增加生存風險。不過,除了這類短時間、高強度、固定頻率的打樁噪音,影響鯨豚的還有一直被忽視的「船舶噪音」。 背景噪音也有害 船舶噪音證實長期而緩慢地影響鯨豚健康 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解釋,海上噪音分成自然噪音,像是海浪等物理性噪音;生物性噪音,如槍蝦發出的聲音;人為噪音,諸如船舶噪音等,三類皆屬背景噪音。多數人聽到「背景值」,多半認為是正常甚至無害,但人為的船舶噪音已證實對生物有害。 楊瑋誠說,就像人長期處於噪音背景下會產生慢性病,卻沒有意識疾病與噪音的關係,鯨豚狀況也類似。風場建置前、施工中及運轉階段,由於船舶頻繁且快速從港口穿越中華白海豚棲息環境至風場範圍,造成棲息環境的背景噪音增加。 楊瑋誠指出,此種噪音會非常慢性的造成鯨豚的緊迫,也會產生傷害。跟離岸打樁噪音相比,只是時間與效果上的差異。若能做到船舶限速,一方面能減低船擊鯨豚的機率,二來亦可降低背景噪音。未來如何規範船舶在通過棲息環境過程限速,將會是關鍵。 為了躲噪音:移動。白海豚改變生存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