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打得火熱、能源議題也發燒。無論是 韓國瑜說的「夏天沒有風」 ,還是 蔡英文說的「冬天使用風電、夏天使用光電不好嗎?」 ,都強化了台灣「夏天無風、冬天無光」的印象。雖然「冬天風電好、夏天光電好」是事實,但政治人物口中的「沒有」、「少」、「不好」跟實際狀況的距離有多遠?還是要看數據說話。 夏天的「風」,約是冬天的四至五成 在離岸風電部分,根據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網站 外傘頂離岸風速塔 資料顯示,夏季風速約僅有秋冬季節的一半,但還是有相當的表現。 實際發電的數據則要看已經完工的離岸風場。由於海洋風電第二期20支風機才剛完工,要看超過一年的數據,只能看第一期的兩支風機(總共8MW)。 以2019年5月往前追溯一年資料(2018/6-2019/5),毛發電量最高落在10月的390萬度,最低落在8月的114萬度。但同年6-7月仍有185萬度左右,約是最高點的47%左右。(2019/05以後海洋風電第二期工程開始施工,影響停機時數與發電量,故統計至2019/05。) 陸域風機的部分,根據 台電網站 ,台電指出,「因台灣東北季風強盛,故每年1~3月及10~12月的發電量約佔整年度之70%。」不過,整體的月發電量可能因新增風力發電設備而略有誤差。 冬天的「光」,地點差異性大 落差三到八成都可能 光電部分,由於台灣的光電裝置總量快速增加,從總發電量判斷其季節影響誤差可能過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