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中華民國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結果,民進黨蔡英文、賴清德以817萬票高票當選,成為我國史上得票數最高的總統、副總統。在立委選舉部分,民進黨以61席成為國會最大黨,但在地方首長上,仍呈現藍多於綠,全面執政仍缺一角。 綜觀蔡政府四年任期,再生能源交出漂亮成績單,但環境政策上屢見妥協與讓步,包括環評改革中途告終、礦業改革未能完成,深澳電廠、桃園藻礁、農地工廠均引發社會爭議。 2020年的選舉期間,能源議題的攻防成為焦點,環境政策卻被邊緣化。環境資訊中心盤點過去政績、放眼未來四年,列出蔡政府的礦業改革、空污、農地工廠、國土計畫等挑戰,邀請讀者一起加入監督行列。 下一個任期的環境能源挑戰 得分、失分全檢驗 一、能源政策:綠能表現亮眼 邁向2050轉型目標,減煤、廢核仍須積極作為 蔡政府力推再生能源,在實行面跟制度面都有亮眼成績。至2019年9月底,整體綠能達7423MW,相比2016年5月底,成長達68%。離岸風電2020年至2025年、5.5GW的風場的進場時程均已簽約排定。制度面上,蔡政府修正《電業法》與《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打破台電壟斷市場,開放綠電交易,新氣象可期。 再次執政,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指出,蔡政府必須提出2050年的能源配比,以此回推2030、2040年等各階段的目標,並做好相關政策措施準備。將減煤、增加再生能源期程講清楚,否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