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梅花鹿復育基地屏東恆春社頂研究站,早春的陽光和煦,微風輕拂著萬物,鐵絲網隔開人與台灣梅花鹿的接觸,鐵絲網另一邊,起伏有致的草坪零星分布著樹叢,也許是陽光太強,一群梅花鹿聚集在樹下,遠遠觀察圍籬外人們的舉動,即使口中咀嚼著食草,眼睛仍牢牢盯著觀看牠們的人類,似乎等著台灣社會詮釋復育牠們的意義。 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因台灣梅花鹿族群密度過高,而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這使得台灣梅花鹿管理議題浮上檯面。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即盤點台灣梅花鹿目前遭遇的議題,除了造成森林演替困境,入侵農地造成農損,也是近年來不斷與農民溝通的議題。 依國家政策復育 台灣梅花鹿難認定野生動物 原本分布全島的特有亞種台灣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大航海時代,成為一張一張鹿皮出口到全球,直至1969年宣告消失於台灣野外。為了復育包括台灣梅花鹿在內的幾種特稀有動物,行政院於1984年9月院會決議啟動保育計畫 [1] 。 彼時,台灣尚未有《野生動物保育法》,農委會也尚未成立,林務局也不負責保育業務,野生動物業務分散於經濟部以及內政部管理,國家公園是擁有最大面積的保護區,在此背景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承接起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 至今野外族群量介於1300~2000隻之間,梅花鹿之母系遺傳粒線體(mtDNA)序列與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400年前梅花鹿生物遺留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