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爾,瀕危物種小貓熊( Ailurus fulgens )的盜獵與非法貿易情況正在惡化。但是令研究者困惑的是,對於小貓熊毛皮與其他部位的需求,似乎並未上升。 將近40位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研究生組隊前往尼泊爾,踏遍小貓熊的分布地區,與當地居民訪談,以了解目前小貓熊的利用狀況以及他們對這個物種的看法。 團隊的研究結果最近刊登在《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期刊,其中指出,當地人對於小貓熊面臨的威脅覺知甚低,而驅動盜獵與非法貿易的因子仍為未知數。 「我們沒有任何有關明顯利用小貓熊及其部位的紀錄,在尼泊爾當地也沒發現既有的小貓熊產製品市場」,第一作者畢斯塔(Damber Bista)告訴Mongabay。「從這些事實來看,無法證實市場存在,但小貓熊毛皮的供給卻不斷,這是我最驚訝的部分。」 小貓熊因為棲地流失、非法誘捕、盜獵,以及誤觸陷阱等因素而受脅。過去20年來,小貓熊的族群量下降50%,在IUCN紅皮書中歸為「瀕危級」,並列名禁止貿易的CITES附錄一物種。 據估計,在印度、尼泊爾、不丹與中國等原生地中,野生小貓熊的個體數量僅存不到1萬5000隻,且小貓熊是目前尼泊爾非法盜獵最嚴重的五種哺乳類之一。 這份研究回顧的已出版與未出版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8年間,尼泊爾總共沒入121張小貓熊的毛皮,且這期間的查緝數量呈穩定上升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