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製造的產品千變萬化,能夠根據需求生產出不同材質的塑膠。飲料杯、寶特瓶、塑膠袋、水管等等,便宜又方便的塑膠製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而導致台灣每年製造的塑膠垃圾,相當驚人。根據環保署公布的資料,2015年台灣人的垃圾中,塑膠就占了15%。這些塑膠製品,要超過500年才能分解,已經成為環境的隱憂。 這些難以分解的塑膠製品,若是選擇掩埋處理,只會不停消耗垃圾掩埋場的掩埋量;若是選擇焚化,除了安全疑慮,在石油蘊藏量逐漸減少的狀況下,顯得不切實際。無論掩埋或焚化,都無法適當處理這些垃圾,更凸顯塑膠回收的重要性。其中回收成效最好的莫過於寶特瓶,每年都能夠回收9至10萬公噸。 PET的中文正式名稱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常以寶特瓶、塑膠食器的型態出現在生活中。PET最初被廣泛使用於人造纖維、底片等用途。在1977年能源危機下,社會開始尋找低能源消耗,又能取代鐵鋁罐、玻璃等容器的材質。製成一公斤的PET,僅需使用0.8公升的石油;除了質輕、便於使用等特性外,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柯志穎表示,寶特瓶的阻氣性很好,氣體在裡頭不容易洩出。種種特性讓寶特瓶短時間內,成為常見容器。 台灣寶特瓶回收成效遠高於歐美 在1980年時,台灣的寶特瓶回收率相當低,只有20%上下。原因在於當時雖已經具備處理回收寶特瓶的能力,但民眾卻不具備相當的回收意識。於是政府在1992年推行寶特瓶押瓶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