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深度報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應對人猴衝突】小心求證、多方嘗試 維繫平衡教戰守則

$
0
0
編按:台灣獼猴危害農作,是不少農民頭痛的大問題。要能釐清問題,少不了研究人員的幫忙,面對人猴衝突,研究人員是站在第一線的第三方角色,無論是訪查農友,或是透過科學方法調查,研究人員的工作是具體而清楚地描述猴害事件樣貌。現任職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張仕緯,是國內較早開始實地訪查農村猴害問題的研究人員。本報專訪張仕緯,重現研究人員如何在現場進行調查、蒐集資訊。 早年,台灣獼猴在全台面臨獵捕壓力,一度行蹤罕見。《野生動物保育法》於1989年頒布,將台灣獼猴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予以保護,因而若有獼猴進到農園造成危害,農民須依循法令規定,無論威嚇、捕捉、獵殺等處理措施都有相關嚴格限制。面對層出不窮的猴害問題,多數農民只以威嚇手段遏止,人們漸漸期待政府有所作為。雖然1994年與2007年逐步放寬限制,若農林作物遭到保育類野生動物危害,民眾能報請主管機關,以人道方式獵捕或宰殺 [1] ,然而社會的保育意識漸漸抬頭、獵捕保育類動物可能觸法的觀念早已深植民心,如何處置入侵果園的獼猴,農民心裡的顧忌沒有少過。 現任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的張仕緯,最早在1995年就陸續走訪台灣中部五個縣市,對農民進行訪查,調查當地獼猴對農作物的危害情形,之後也陸續參與相關研究以及教育推廣工作。特生中心在1992年成立,最早隸屬於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原名「台灣省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張仕緯說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