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獼猴是台灣少數廣泛分布各地,且頻繁在媒體上出現與人發生衝突消息的野生動物。2013年林務局委託東海大學教授林良恭,開啟對台灣獼猴危害防治的研究計畫,並依計畫成果,在2016年開始補助地方政府輔導農民架設電圍網防治猴害。應對人猴衝突,還能有什麼想像?本報專訪林良恭,分享其對人猴衝突議題的觀點,以及近年訪查各地農民、業務承辦人所見的觀察。 探討野生動物與人的關係,尤其衝突 [1] 情形,在國際上常是由學界、行政單位、NGO組織,甚至顧問公司共同合作,理想的情況是,有了野生動物的基礎調查,搭配當地居民意見,能依此陸續發展出人與動物間合宜的互動方式。而在台灣,近年踏足野生動物危害議題的東海大學教授林良恭認為,目前多還僅以學界研究為主力。 人猴衝突有地域性調查 未有全面探討 台灣獼猴是台灣少數廣泛分布各地,且幾乎是最頻繁在媒體上,出現與人發生衝突消息的野生動物。過去,在高雄壽山、彰化二水、台東東河等「衝突熱點」皆有研究團隊進駐,分頭深究當地獼猴與人衝突狀況。 目前台灣尚無針對台灣獼猴,進行全台廣泛性的衝突、危害 [2] 調查。做動物研究貴在長期監測,林良恭以台灣的情況說明,學界進行此類研究很多是來自國家公園提供的保育經費,因而做的大多是區內珍稀物種的生態、行為調查,或是生態普查,不一定探討其與人的關係;若是由林務局、科技部(原國科會)經費支持的研究計畫,能著重在不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