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趨勢下,台灣近年越來越多養殖業者決定加入生態養殖行列,然而台灣目前對生態養殖尚無明確定義及規範,時常出現在水產品外包裝的字樣,例如不用藥、使用益生菌、友善環境等等,大多出於養殖業者根據自身經驗統整的做法。另一方面,生態養殖生產過程背負更高風險、生產成本,該如何兼顧收益與環境,成為最大挑戰。 建立品牌可提高收益,但須維持穩定供貨 生態養殖業者都會面臨是否建立品牌,邁向自產自銷以提高收益的抉擇,但這並沒想像中簡單。雲林縣台西鄉生態養殖業者李宗燦,以自己養殖文蛤經驗為例,每批文蛤收成數量龐大,大多只能賣給盤商,於是2016年創立品牌「台西聚鮮」,標榜生態養殖,專賣超大顆文蛤,部分供應盤商,另一部分供應有機商店、一般民眾,拓展銷售管道。 文蛤收成上岸後真空保鮮,最佳賞味期只有10天,雖然供應有機商店價格較高,但每週都要出貨1~2次,不像交給盤商,少量、多次出貨僱工捕撈並不划算,李宗燦只能自行處理摸文蛤、吐沙、真空包裝等事宜,且剩餘文蛤不一定會平安長大,有可能因環境變動或疾病因素,而一夕之間大量暴斃,使他背負龐大風險成本與銷售壓力。 鰻鄉企業社負責人邱經堯與弟弟邱健程也在約2011年時決定推出品牌「邱家兄弟」,讓消費者更認識自家產品。冷凍水產品雖不像文蛤有短時間銷售的壓力,而目前台灣也並未規範冷凍水產品保存期限,但消費者仍會在意,他目前將保存期限設定為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