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數百萬的候鳥來到台灣,太平洋西岸花彩列嶼島上的台灣,可能是牠們避冬的棲息地,也可能是下一段旅程的中途補給站。不過,候鳥是如何飄洋過海,是直線前進?還是彎繞曲折?這些謎團看似並不急迫,但隨著今年第一座風場完工,加上2020、2021年,乃至2025年後,台灣海峽上即將豎立起上百隻離岸風機,問題變得刻不容緩。 離岸風場開發商規劃鳥類遷徙生態廊道,部分風場也承諾大群保育鳥類通過時啟動降載機制,減少鳥擊與傷亡,但風場的選址是否已避開鳥況最好的區域?鳥類是否會循廊道飛行?如何預知大群鳥類的通過?又如何搭配可行的降載機制?關鍵都在細節裡。 在國內第一座風場完工,而風場開發高峰即將到來的此刻,保育團體中華鳥會除呼籲風場調查資料公開、補足調研人力外,更希望比照國際上「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EPs)與聯合國轄下專門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在環境保護跟社會溝通的作法,建立國內「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 讓還有所不足的國內制度跟上國際規範 。 茫茫天際找無鳥 保育團體挫折:「沒有原始資料」 「沒有、就是沒有原始資料」,受訪過程中,中華鳥會秘書長李益鑫一再挫折地回應著。想將常見的繫放、目擊、雷達等方式套用到離岸風場的鳥類調查上,各有其困難度。 他解釋,以繫放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