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農人與台灣獼猴之間的爭鬥,由來已久。靈長類之間的戰爭,不僅在台灣,日本、肯亞、沙烏地阿拉伯、印度、印尼等國也都有人猴衝突。 台灣獼猴列入保育類維持29年,自2019年1月正式除名。在台灣獼猴「下架」滿兩週年前夕,《環境資訊中心》走訪南台灣,在曾因「獼猴獵槍隊」引發爭議的屏東滿州鄉,訪談身居前線的農民,並嘗試梳理相關論述,期待拋磚引玉,為台灣獼猴成為一般類野生動物的「後保育時代」開啟對話。 「咻--碰!」早晨不到7點,都市正準備要甦醒的時刻,在屏東縣滿州的鄉間已然炮聲四起。 年長的農人拉了椅子坐在田邊陰影處、工寮屋簷下,邊搖扇子閒話家常,間或傳出沖天炮尖銳的聲響,如哨音一般劃破滯悶的空氣。 夏日時節,島嶼極南的滿州陽光毒辣。正值原生種小黑豆和玉荷包的採收季節,農人在欣喜的神情之外,卻又多了些緊張戒備,因為獼猴危害農作已經是他們的日常,每日睜眼就得擔憂獼猴危害,恨不得24小時待在田邊趕猴子,總是不知道這一季能留下多少收成。 玉荷包曾是滿州重要作物,近年卻因為不堪獼猴危害紛紛轉作、甚至荒廢棄耕。農會總幹事陳清木表示,十年前滿州還有玉荷包產銷班,然而獼猴危害逐年加劇,損失率最高的甚至達到九成,農友不堪損失,加上農業人口老化,才使玉荷包種植面積逐年減少。 滿州多山,部分轄境被劃入墾丁國家公園,觀光與農業發達,近年卻也飽受獼猴危害農作之苦。火龍果、牧草、原生種黑豆、玉荷包為主要經濟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