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深度報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玉荷包園裡的社會科學防猴法 從「滿州電圍網第一人」到在地輔導團隊成型

$
0
0
編按:大部分的「人獸衝突」防治計畫,都是從生態學角度出發。然而,一個保育計畫能否成功,卻和在地社區的社會文化密不可分。 有研究指出,在防治計畫納入社會科學專業,將有助於擬定更有效的防治方案。例如,從社會經濟學角度評估方案可行性、提高社區居民對衝突和保育行動的接受度、了解當地人改變防治作法的進程,以及方案實施的後續追蹤等。 而在台灣,也有許多團隊正朝此方向努力;屏東滿州的獼猴防治計畫,就是一個例子。 走近港口村一座荔枝園,不遠處傳來「嘎、嘎、嘎」的聲響,一抬頭,和一隻台灣獼猴四目相望,藉由樹木枝葉的掩映,歪頭擠腦,彷彿在和地上的人類捉迷藏。農民轉頭說,台語有一句俗諺叫「變猴弄」(pìnn-kâu-lāng),意思是耍猴戲、作弄人,就是從猴子的這個行為衍生出來的。 果園新圍好鐵絲網,上方拉了幾條電線,這是林務局近幾年推廣的「電牧器圍網」。玉荷包適種於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常見於淺山坡地上或靠山的田區——恰好是獼猴最容易出沒的地方。何況荔枝香甜,「果實還沒熟,猴子就先來採收了。」農民無奈地說。 知道有電,雖然安全無虞,但是外地人仍不免緊張,倒是在地農民早習以為常。 跟獼猴和老天爺搶快 玉荷包園架起電圍網 定期維護才有效 初夏是玉荷包果農最忙碌的時候,一早上山採收、分級,中午送農會準備交到果菜市場拍賣,下午再回山上繼續工作。 若是遇到大雨或颱風警報更是不得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