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獼猴因為與人類活動領域重疊、時有衝突,尤其所造成農業損失在近幾年越趨嚴重。2018年,針對台灣獼猴是否應維持保育類身份,引起地方人士與保育團體激辯。該年6月正式確定台灣獼猴將移出保育類名單,關於人猴衝突的討論亦隨之淡化,許多當時提出的觀點未能充分辯證與收束。 兩年後的今日,人猴衝突仍懸而未決,亟待更多溝通討論與發想。本篇報導嘗試藉由論述盤點、案例說明與研究分析,期待在理解的基礎上尋找開創的可能性。 台灣獼猴列保育類30年 「獼猴受災戶」與動保團體的爭辯 台灣獼猴在2019年1月正式 移出保育類名單 之前,有近30年時間為保育類動物,然因缺乏天敵、野外棲地及食物來源減少、人類餵食等因素,使得猴害問題 日益嚴重 ,引起「獼猴受災戶」反彈。 在當時,民間傳出檢討族群數量與保育類名單的聲音,也有部分地方民代要求更積極的防猴措施。該年6月,林務局召開「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專家會議」,評估包含台灣獼猴在內的保育類名單狀況。 會前,動保團體 表達強烈反對 ,指出靈長類為國際共同保護物種,且目前的族群數量估計方式誤差極大,亦缺乏降級後對族群衝擊的評估與配套作法,貿然將台灣獼猴移出保育類名單,恐危急物種存續,不僅有損國際名聲,也無法解決農損問題。 不過會中仍決議,將台灣獼猴等物種自保育類名單移除。林務局說明,這是國內台灣獼猴研究學者評估後的結果,考量棲地與族群現況穩定,暫無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