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外形神似大海浮龜而得名。龜山島是台灣最年輕的火山島,曾經歷長達20年的軍事管制,直到2000年解封後開放觀光,至今已成為全台最熱門景點之一,因其採取總量管制,許多民眾仍無機會踏足龜山島。 其實龜山島不只外型神似烏龜,它的龜首會冒泡吐氣,龜尾更會隨季節南北擺動,且這隻巨龜正在緩緩移動。趁著龜山島開放觀光20週年,《環境資訊中心》造訪龜山島,替讀者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龜山島竟有「七休一」和冬眠 只為保護自然生態 龜山島孤懸於宜蘭東方10公里外海,北從大里、南至蘇澳,整個蘭陽平原的沿海都能看到龜山島,成為宜蘭的重要地標。龜首望向太平洋,龜尾則朝著台灣的方向,龜山島面積約2.8平方公里,島上最高處位於龜背上的龜甲山,海拔398公尺,加上三角點上約3公尺高的眺望塔,而被稱為401高地。 文獻紀載 ,清光緒年間龜山島即有居民。最多曾有700多人居住於此,1977年政府因國防需求,島上居民遭迫遷至台灣本島,安置在宜蘭頭城鎮的國民住宅「仁澤新村」,之後龜山島成為軍事重地長達22年,再無人定居。國軍在島上興築軍事坑道,部屬7個砲陣及1個機槍陣地,遙遙戍守台灣東北海域及蘭陽平原。 2000年龜山島解除軍事管制,讓民眾預約登島,除了每日限額1800人,龜山島還有早上9點到下午5點的開放時間限制、有如「七休一」的每周三不開放登島,每年12月到隔年2月還要封島「冬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