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外形神似大海浮龜而得名。龜山島是台灣最年輕的火山島,曾經歷長達20年的軍事管制,直到2000年解封後開放觀光,至今已成為全台最熱門景點之一,因其採取總量管制,許多民眾仍無機會踏足龜山島。 其實龜山島不只外型神似烏龜,它的龜首會冒泡吐氣,龜尾更會隨季節南北擺動,且這隻巨龜正在緩緩移動。趁著龜山島開放觀光20週年,《環境資訊中心》造訪龜山島,替讀者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受到疫情影響,民眾無法出國轉往國內旅遊,帶來一波又一波爆發性人潮,暑假期間,許多離島湧入大量遊客,帶來廢棄物過量、水資源及電力不足、損害海洋生態等環境衝擊。 要如何在發展觀光與保護環境兩者間取得平衡? 答案或許是「龜山島」。龜山島開放觀光20年,嚴格落實總量管制的旅客限制,20年來的 登島申請 幾乎天天額滿,遊客的青睞永不停歇,也讓永續生態旅遊在此實現。 從每日250人到1800人 龜山島的總量管制怎麼算? 龜山島位於蘭陽平原以東10公里處的太平洋外海,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約2.8平方公里,島上的龜甲山海拔398公尺,為台灣離島中第二高,僅次於蘭嶼紅頭山。清代開始就有人定居於島上,直到1977年因國防需求,政府強制將島上的居民迫遷至本島,並實施22年的軍事管制,2000年後開放觀光,至今滿20周年。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管理處處長陳美秀直言,龜山島總量管制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