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後保育時代」 非關保育類 那些來不及說清楚的二三事
編按:台灣獼猴因為與人類活動領域重疊、時有衝突,尤其所造成農業損失在近幾年越趨嚴重。2018年,針對台灣獼猴是否應維持保育類身份,引起地方人士與保育團體激辯。該年6月正式確定台灣獼猴將移出保育類名單,關於人猴衝突的討論亦隨之淡化,許多當時提出的觀點未能充分辯證與收束。...
View Article【龜島20】揭密最年輕火山島 不只外型像烏龜還會擺尾跟冬眠
編按: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外形神似大海浮龜而得名。龜山島是台灣最年輕的火山島,曾經歷長達20年的軍事管制,直到2000年解封後開放觀光,至今已成為全台最熱門景點之一,因其採取總量管制,許多民眾仍無機會踏足龜山島。 其實龜山島不只外型神似烏龜,它的龜首會冒泡吐氣,龜尾更會隨季節南北擺動,且這隻巨龜正在緩緩移動。趁著龜山島開放觀光20週年,《環境資訊中心》造訪龜山島,替讀者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View Article【龜島20】堅持總量管制 躲過爆量遊客的生態觀光之島
編按:宜蘭外海的龜山島,外形神似大海浮龜而得名。龜山島是台灣最年輕的火山島,曾經歷長達20年的軍事管制,直到2000年解封後開放觀光,至今已成為全台最熱門景點之一,因其採取總量管制,許多民眾仍無機會踏足龜山島。 其實龜山島不只外型神似烏龜,它的龜首會冒泡吐氣,龜尾更會隨季節南北擺動,且這隻巨龜正在緩緩移動。趁著龜山島開放觀光20週年,《環境資訊中心》造訪龜山島,替讀者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View Article小而璀璨的精靈系蝴蝶 《台灣蝶類誌》閃亮上市 原來灰蝶這麼美
是什麼物種這麼美,以「晶」、「鑽」、「翠」、「玳」、「璀」、「藍」、「蘭」、「綺」等字當屬名?答案就是灰蝶!台灣約莫450種蝶類中,超過1/4為灰蝶科。儘管科名中有個「灰」字,卻有「蝴蝶王國小精靈」之稱;多數灰蝶除了擁有美麗的外表,出身更是自帶神秘感,台灣特有種灰蝶不但比例高,姊妹種通常都在千里之外。...
View Article【新風場環評前哨戰】離岸風電環調也要本土化 環團盼能源局公開實證研究
沉寂一段時間的離岸風場環評,在今年秋天有了變化。兩個月間,達天、又德、鍾美、美森、鍾虔等共11座、總裝置容量超過17GW的新風場,進入環境影響評估(環評)前的公開刊登程序,宣告新一波離岸風場環評即將登場,預計之後還有更多風場加入,角逐2026年後離岸風場開發門票。...
View Article【新風場環評前哨戰】「商業機密」擋不住史上最大海洋生態調查 環保署邁資料公開第一步
因應環境影響評估(環評)需求,台灣離岸風場開發商投入大量環境調查資源,從規劃、建造到監測、持續累積海洋生態資料。這場堪稱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洋調查,對國內長期缺乏的海洋研究,有著莫大的重要性。...
View Article【新風場環評前哨戰】11座離岸風場浮上檯面 17GW準備開跑
繼2017年20幾座離岸風場進入密集環評,2021年可能迎來新一波高峰。今年8月中以來,兩個多月間已有11件離岸風電新開發案,進入環評審查前公告程序。至截稿為止,新案總面積超過2381平方公里、總容量超過17.6GW。這些還是尚未通過環評的部分,加上先前已通過環評、未被經濟部遴選上的4.5GW,都將共同爭取第三階段(2026-2035年)的風場開發資格。 新風場浮上檯面 總容量上看22GW 競爭激烈...
View Article政府串通黑手黨 疫情遮掩下 柬埔寨森林的悲傷敘事
位在柬埔寨東側的克塞瑪野生物保護區(Keo Seima Wildlife Sanctuary)是該國數一數二重要的森林保護區,也是珍稀野生物的天堂。但有充分證據顯示,環境破壞者正頻繁造訪這塊土地。在全球流行病的掩蓋之下,剝削型農企與非法伐木者因為不再擔心遭國際NGO調查,而大肆地劫掠保護區。 對珍稀物種與原住民都至關重要的一片森林 仍難逃毀林命運...
View Article《森林療癒了誰?》 在社區敦親睦「林」 預約一趟身心療癒之旅
近年來,森林療癒活動逐漸盛行,成為修補人與自然關係的一帖良藥。但森林療癒所關照的,不應只有參與者的健康,更要容納在地社區與山林環境的永續發展。 森林療癒是一門囊括森林科學、醫學、心理學的跨領域專業,該如何將這套心法帶入社區?林業試驗所上月出版的新書《森林療癒了誰?里山社區的行動參與》,便嘗試將森林療癒紮根社區,完整紀錄 林試所耗時三年,培力花蓮大農大富里山社區推動森林療癒的成果 。...
View Article急起直追 2021九大國際環境議事速觀
2020這個歷史性的一年,對全球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民生發展帶來許多無法想像的變數和挑戰。國際環境保護的圈子,也無可避免遭受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原本許多財務上不穩定性比較高的非營利環境組織,預算和收入減低,讓人力和資源吃緊,加上武漢肺炎(COVID-19)的措施,必須減少或取消很多計畫和活動。...
View Article別再錯吃姑婆芋 野外鑑定指南沒告訴你的事:植物分類與保育的關係
植物分類不但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植物保育的重要基礎。近日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發表《台灣維管束植物野外鑑定指南》,提供植物研究人員、愛好植物的一般民眾,野外植物辨識的參考。13日也於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舉辦新書發表會,邀請主要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王震哲講演「植物分類與保育生物學」,本文即依據當天演講內容整理而成。...
View Article不輸櫻花美景 41種「台灣原生樹木種苗」開賣試水溫 林務局盼打開知名度
讓原生植物的好,創造出產業!為了推動原生樹種產業化,林務局於去(2020)年3月公布106種具景觀、園藝及食藥用經濟價值的原生樹種,並由林務局八個林管處各推出五種原生樹種,開放景觀、園藝業者採購,希望借助苗商之力,讓民眾無論家樹、校樹、行道樹,逐步汰換成多樣化的原生樹種,進而保育台灣原生植物。 去年底於農委會林務局「 台灣原生樹木種苗網...
View Article如何避免在錯誤的地方種植錯誤的樹種? 英國皇家植物園教你十大守則
每年都有一片與丹麥國土大小相當的原始熱帶森林遭到破壞——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生物多樣性下滑,世界各國對造林的重視程度隨之提高,不過該如何避免在錯誤的地方種植錯誤的樹種?科學家今年擬定一份「造林十大黃金守則」(10 Golden Rules for Restoring Forests),幫助民間、企業和決策者,讓造林效益最大化。...
View Article經濟優先 地方需求擺一邊 馬來西亞泛婆羅洲大道的開路爭議
馬來西亞一位名叫安娃(Noormala Anwar)的居民在臉書上貼了 一段影片 ,影片拍攝於8月4日,可以完全感受到她的憤怒與悲哀。片子是手機拍的,鏡頭忽遠乎進,可看到一台推土機停在她位於北沙巴(隸屬婆羅洲島上一州)的家門前,房子緊挨著道路,而家中小孩人還在房內。屋外站著工程人員,轟隆隆的施工聲隱約傳來。...
View Article7.6公頃光電場闖銅鑼淺山 環團憂影響石虎棲地 縣府諾考量生態保育
光電場闖淺山事件再添一樁。 上下游報導 ,光電業者普登科技規劃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闢建一處7.6公頃的地面型光電場。石虎保育協會擔憂將影響石虎棲息環境及生態廊道,因此 發起網路聯署 ,要求縣府嚴格審查,「讓光電種在正確的地方」。...
View Article2020年用電創歷史新高 水情不佳影響再生能源成績
去(2020)年台灣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用電量卻創下歷史新高。能源局公布2020年能源統計資料,全國總用電量達2710億度,較前(2019)年成長55億度,漲幅約2.4%。其中,住宅、工業部門各增加約30億度用電,服務業部門則減少約5億度用電。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對此表示,電價必須適度調整,才能增加企業與民眾的節電誘因。 風光都增量,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卻因水情不佳減少...
View Article馬來西亞沙巴的買地復育計畫:收購私有油棕田造林,打造瀕危物種生態廊道
在馬來西亞婆羅洲島的沙巴州,一個小規模的非政府組織透過在合法油棕田上重新造林,復育一片小而狹長的土地,期盼能重新接起兩座大型保護區之間的生態功能。 「犀牛和森林基金」(The Rhino and Forest Fund, RFF)表示,這條800公尺寬的野生動物廊道生態豐富,將造福眾多瀕臨滅絕的物種,包括婆羅洲象(Borneo Elephant,學名: Elephas maximus...
View Article台灣每人平均一年產生417公斤垃圾 2020年一般廢棄量創歷史新高
全台人口負成長,垃圾量卻不減反增。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再創新高,全國合計986.9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22.2公斤廚餘與417公斤的垃圾。 其中,六都產生全國超過七成的廢棄物;六都中,以台北市人均垃圾量最低,桃園市最高。 2020全台廚餘產生量高 焚化量能減、掩埋量增...
View Article是否應開放原民自用狩獵? 林務局與動團溝通:保護和保育不同,重點是不再有物種瀕絕
原住民「非營利自用」狩獵是否開放,近期的立委修法引起外界討論。從生態觀點出發,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一環,但究竟是指向完全保護,或基於物種與生態系多樣性下可適度利用?或許先從法條中的定義來看。 《野保法》未定義生物多樣性 保護、保育大不同...
View Article缺水如何影響供電? 水力發電那些小而重要的事——全台最大儲能電池「日月潭」的乾涸危機
今年5月連續發生兩次全台大停電事故,缺電傳言再次甚囂塵上。經濟部坦言,氣候變遷導致台灣史上最嚴重的缺水與破紀錄的5月高溫,使得電力系統應接不暇。為什麼缺水連帶影響電力供應?除了許多慣常水力機組無法發揮,全台最大儲能電池——「日月潭」逐漸乾涸也是一個原因。 跟著環境資訊中心走一趟中部用水源頭,來到水位創下歷史新低的日月潭,蓄水量只剩兩成五,為了留住珍貴水資源,面對發電與儲水的難題。 一滴水發無數次電...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