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一段時間的離岸風場環評,在今年秋天有了變化。兩個月間,達天、又德、鍾美、美森、鍾虔等共11座、總裝置容量超過17GW的新風場,進入環境影響評估(環評)前的公開刊登程序,宣告新一波離岸風場環評即將登場,預計之後還有更多風場加入,角逐2026年後離岸風場開發門票。 海洋開發的腳步持續往前,如何減少生態影響,成為重要課題。然而,檢視前一批離岸風電環境調查報告,卻出現海洋調查方法不一、資料品質良莠不齊等問題。能源局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分別注意到,並進行了海洋生態調查規範相關的研究案,二案均已接近完成。 新一波離岸風電環評即將上場,環團與專家急忙呼籲海委會、環保署、能源局共同擬定一致的海洋調查標準,不管是對環評審查,或對未來的海洋研究都有助益。 連海保署都拿不到的資料 海洋研究往前走 調查方法各自表述 「簡報內容相當隱諱,經濟部就是不願意拿出具體內容。」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郭鴻儀受訪時批,「連海保署都得不到這份研究資料。」 4月底,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立委聯合召開「離岸風機開發與海洋生態保育公聽會」,邀請能源局報告 「離岸風力發電開發海域生態實證計畫」。從少數公開資料得知,這份風電生態實證計畫是以德國離岸風場海洋生態監測指引(StUK4)出發、以2019年完工的苗栗海洋風場作為試驗場域。計畫內容涵蓋風場施工前、中、後的生態調查。目的是產出適合本土性的調查與監測方法,範圍涵蓋鯨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