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公頃山林被火紋身 肇事求償怎麼算? 學者點出森林大火有形與無形損失
疫情嚴峻之際,玉山八通關卻因人為因素整整燒了12天。截至27日為止,總共延燒71公頃。林務局調查,肇因於5名登山客疑似踢翻爐火所致。林務局也信誓旦旦,「向肇事者求償絕不寬貸」。只是這些損失該怎麼計算?所造成的直接、間接、有形、無形和不確定損失有哪些?學者指出,應從起火第一時間開始,直到復原為止,上述所有成本一併計算。 一個小動作 引燃71公頃森林...
View Article枯旱預「井」(下):台灣還能擰出多少水? 合法水井不到一成 學者:「有管跟沒管一樣」
編按:全台自去(2020)年6月至今年5月下旬間,歷經半世紀以來最嚴峻旱象。 枯旱使水庫等地面水乾涸,政府 努力調度 之餘,另一方面,地下水再度發揮關鍵救命水源的角色。 地下水佔全台總供水量約33%,遠高於水庫的25%。水利署這次一共啟用352口的「抗旱水井」,雖為短期抽取,不至於帶來負面的環境影響,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政府至今仍無法掌握全台實際地下水用量,更無從衡量合理的抽取標準。...
View Article【鯊魚日】與漁業足跡重疊度看鯊魚生存風險 《自然》新研究台灣如何借鏡
鯊魚族群健全,海洋生態才能跟著好。牠們雖高居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卻得努力與人類漁業撈捕保持安全距離。這些延繩釣漁船、大型網具遍及之處,所形成的「漁業足跡」,是否代表著鯊魚族群存在的風險?近期《自然(Nature)》期刊幾篇報告,提出不同意見。 奎羅茲:延繩釣漁業撈捕量能與鯊魚族群風險成正比 2019年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由 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re in...
View Article歐盟提氣候變遷大計 Fit for 55草案:社會與經濟的全面轉型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副主席堤孟思(Frans Timmermans) 於台北時間週三(14日)晚間公布大規模氣候變遷計畫。這份「55套案」(Fit for 55)一共提出12項政策措施,以確保未來的氣候和能源政策能符合《歐洲氣候法》設定的目標,並引領其他國家在幾個月後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登場的11月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跟進。 Fit for...
View Article未來10年百萬顆退役 電動車電池循環再生三面向
隨著車廠和政府承諾增加電動車數量,預計到2030年將有1.45億輛電動汽車上路。雖然電動汽車可以在減少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它們也帶來潛在的環境定時炸彈——電池。 根據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之間,將有 超過1200萬噸 的鋰電池退役。這些電池不僅使用大量的原材料,包括鋰、鎳和鈷,而且採礦可能影響氣候、環境和人權。電池的壽命結束時也會成為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
View Article去年中秋落難 台灣黑熊711與人類糾葛將滿周年 前途仍未卜
想像某天起床,家裡來了一隻台灣黑熊,那會是一種怎樣的光景與心情? 去(2020)年10月1日中秋節,東卯山附近果園中,一頭台灣黑熊誤中防山豬陷阱。畫面透過媒體揭露,輿論引發對於裝置陷阱套索的深惡痛絕。然而,陷阱誤捕台灣黑熊,對居民也是頭一遭,不知該如何處理。其後,林務局協助居民發展精準式獵具,避免誤捕黑熊,或造成誤入陷阱的野生動物傷害。人與熊該保持多長的社交距離,自此成了社區居民的探索主題。...
View Article圈養黑熊與牠們的照養員——「受訓操課」用盡力氣,只為這群山林的靈魂
編按: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是國內重要的黑熊收容中心,目前長期收容4隻台灣原生黑熊(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分別為19歲的阿里、20歲的黑皮和小黑妞,以及26歲的小熊,牠們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回歸野外。...
View Article轉型觀光大國前,國旅離永續還剩幾哩路? 專訪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
疫情後推國旅商機,大批人潮湧入國內景點形成「報復性觀光」,對於環境的擾動,一直是許多環保團體與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數據 顯示,全球旅遊業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相當於全球總排放的8%,在規劃一趟旅程時,你是否曾思考過程中可能會為地球環境帶來怎樣的負擔? 在一波波疫情中, 台灣旅遊產業又是否能因應政策,順利轉型升級? 在COVID-19的衝擊下,觀光旅遊業正經歷一場期限未知的寒冬。...
View Article魚池特產的聲音 珍稀豎琴蛙展好歌喉、築獨特泥窩 最怕人為踩踏添亂
「我小心翼翼走入沼澤中,明明有鳴聲從眼前的地面傳出,卻怎麼也找不到蛙隻,只好依經驗往土裡摸,果然摸到一隻『小腹斑蛙』……」周文豪將這段描述發表於《科學人》雜誌,其中提到的「小腹斑蛙」,便是豎琴蛙研究的濫觴。...
View Article台灣看準浮式風電:是再生能源的新篇章 還是摸不到的蜃樓?
我國投入發展再生能源,蘊藏在台灣海峽的豐沛風力資源,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台灣的離岸風電都採用固定式基座的風機,也就是每一支風機的水下基礎都是透過打樁固定在海床上,不僅水深受到限制,選址多設置在距岸不遠的海域,也衍生出與航道、漁業的衝突。...
View Article穿山甲保育模範生 躲過走私仍難逃浪犬威脅 十年救傷趨勢透玄機
下午4點多,台灣中部11月的陽光稍稍褪去,氣溫變得宜人,不僅適合人類散步,對於救傷康復中的穿山甲也合宜。 特生中心急救站 [1] 獸醫師徐小晴和陳秀慧,帶著復原中的穿山甲,到附近起伏的坡地散步。雖說「帶著」,事實上,人獸之間保持著一段相當的距離,只是,只要看到穿山甲低頭挖洞,就得趕緊阻止「穿穿」這個行為——誰知道這一挖多深、從此遁入地下消失形影。...
View Article離岸風電生態再把關? 環署祭水下噪音檢核表 專家憂成業者「小抄」
我國離岸風電進入區塊開發階段,首批進入環評程序的九座新風場,上週五(25日)於環保署完成初審,環署也在此時提出一份 檢核表 ,希望解決我國自2016年離岸風電政策環評以來,始終沒有訂出水下噪音規範的問題。 不過專家質疑,一致性的減噪措施雖能有所依循,但過度偏重數據能否解決複雜的生態問題,甚至反倒讓開發商便宜行事,成為環評過關的最低標準。檢核表是否如環署所稱具「加嚴」效果,還有待檢驗。 借鏡德國...
View Article連兩年用電破紀錄 能源局統計:2021年工業用電史上新高
全台年用電量連兩年創新高。能源局4月份更新的 統計資料 顯示,2021年我國總用電量高達2830億度,漲幅4.3%,是近10年來最高。 2021年用電量與經濟成長率雙雙破紀錄,用電漲幅還遠超最新的年均用電成長率估值2.5%。能源局官員表示,每一年的用電成長狀況都不同,去年經濟大幅成長是用電需求提升的主因,也讓漲幅較難精準掌握。 2021年創史上最高工業用電量 幅度也最高...
View Article2021年全國一般廢棄量突破千萬噸 暫存垃圾連年飆升
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 正式突破千萬噸。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前(2020)年達到990萬噸,創下新高,去(2021)年則再次超越,來到1006萬2344噸。 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20.6公斤的廚餘,以及428.5公斤的垃圾。 疫情起步? 一般廢棄物破千萬噸 過半都是資源垃圾...
View Article上島為王 柬埔寨政商投機狂熱轉向原始島嶼 獨立媒體揭開發真相
柬埔寨西南海岸有一連串美麗的島嶼,白色沙灘、珊瑚礁、蔚藍的海水與棕櫚樹,吸引旅客與投資者爭相前來。 然而,明信片般美景背後的現實是,柬國缺乏開發管制,讓境外公司能簽下長達99年的小島租約,逃犯、當地政府、跟旅遊巨頭自2000年來不斷地利用海島的旅遊資源獲利。...
View Article通報撥打118然後呢? 海龜救援快問快答:擱淺怎麼救?
1. 海龜是否瀕臨絕種? 全世界現存海龜有七種,台灣海域可見的有五種,綠蠵龜、赤蠵龜、玳瑁、欖蠵龜及革龜,皆是我國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海洋野生動物,也是世界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當中的瀕危物種。海龜族群面臨的威脅有人為獵捕、漁業混獲、船隻撞擊、海洋垃圾、產卵棲地開發、環境污染和傳染病威脅等。 2. 海龜為什麼會擱淺?...
View Article「海龜是很神奇的動物」:一名海龜獸醫的十年臨床觀察
推開台大動物醫院特殊寵物門診大門,裡頭除了醫治兔子、鳥、陸龜等寵物,其實還長期從事一項特別工作——北台灣擱淺海龜救傷。 擔任海龜獸醫近十年,台大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副教授余品奐告訴《環境資訊中心》記者,海龜醫療業務量不多,多時一年約30幾隻,不過擱淺月份集中,加上海龜醫療康復期長,一但介入醫療到野放,通常要花上數月。「忙起來也是滿忙的」,他輕描淡寫地談及這項旁人看來無比艱鉅的工作。...
View Article救一隻海龜要多少錢? 救援難預料醫藥費也有低消
海龜看病也有「低消」?「一隻海龜進來,最基本要了解牠的身體狀況就是5000塊。」台大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副教授余品奐指出,海龜進醫院後首先要做血液檢查及拍攝X光,單次費用各為2000至2500元,有些體型大的海龜需拍攝一張以上的X光片,費用就會更高。另一項「斷層掃描」也是近年臨床常用的項目,能夠更細緻地分層檢查不同臟器,費用一次落在1.2萬至1.8萬元。...
View Article首座民間集資鯨豚與海龜救傷站 預定今年啟用
發現擱淺海龜,通報專線118之後呢?若是有醫療需求的海龜,全台有哪些地方可以收容?目前全台五座鯨豚與海龜救傷站、90個收容池的量能,足夠作為接住受傷海龜的「海龜急診室」嗎?...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