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心翼翼走入沼澤中,明明有鳴聲從眼前的地面傳出,卻怎麼也找不到蛙隻,只好依經驗往土裡摸,果然摸到一隻『小腹斑蛙』……」周文豪將這段描述發表於《科學人》雜誌,其中提到的「小腹斑蛙」,便是豎琴蛙研究的濫觴。 1994年,時任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的周文豪,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野外調查時,被陌生的蛙鳴吸引,他形容這個聲音是一連串有如十多條低音琴弦的撥掃聲、略帶著嘓咯喉音,仔細端詳外觀,看似是腹斑蛙。經資料查考後,確認是1985年日本學者、福岡教育大學教授倉本滿在西表島採集、發表的「豎琴蛙」,在台灣則是首度紀錄;自此台灣蛙類多樣性中再添新成員。 同為赤蛙科(Ranidae)成員的豎琴蛙( Nidirana okinavana ),全球僅分布台日兩地。台灣集中分布於南投,日本則是八重山群島的西表島與石垣島都有紀錄;無獨有偶,兩地的族群都受脅。 開啟豎琴蛙研究 全球僅分布台日兩地 台灣集中在南投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林春富與助理研究員蔡雅芬研究團隊,視這群擁有夢幻叫聲、族群數量稀少、滿載著謎題的豎琴蛙為解謎對象,研究保育過程,一路小心呵護,期待壯大其族群。 這種蛙並沒有隨著紀錄發表而為人熟知。台灣五大類群脊椎動物《紅皮書名錄》中,15種物種評估為「極危」(CR)等級,其中2種為兩棲類物種,豎琴蛙名列其一;日本環境省列為「易危」(VU),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