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投入發展再生能源,蘊藏在台灣海峽的豐沛風力資源,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台灣的離岸風電都採用固定式基座的風機,也就是每一支風機的水下基礎都是透過打樁固定在海床上,不僅水深受到限制,選址多設置在距岸不遠的海域,也衍生出與航道、漁業的衝突。 而打樁產生的噪音,更是台灣西部海域特有哺乳類動物「中華白海豚」及其他鯨豚的一大威脅;眼看大規模的離岸風電開發即將展開,不少環保團體沉重呼籲,綠色能源不該成為扼殺海洋生態的兇手。 面對離岸風電的諸多爭議,不禁令人好奇,「有沒有不用打樁的風機?」 「浮動式風電」減少打樁、適應深水區域 從國際經驗可以發現,一波「浮動式風電」潮流正在興起。浮動式風機與固定式風機最大的差異,在於水下基座的安裝方式。固定式基座的水下基礎是直接固定在海床,而浮動式的水下基礎平台,並沒有直接與海床接觸,而是像一艘漂浮在海上的大船,再運用業界已相當純熟的技術,以類似「拋錨」的原理,將巨大、沉重的海錨投放於海床,再透過纜線連結水下基礎平台,限制其漂浮的範圍;在部分案例中,也有業者以小型的樁,直接將纜線固定於海床。 浮動式風機適用的水域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於固定式基座必須配合水深高度,平均最多只能到50公尺深,但浮動式少了這樣的限制,可以裝設在平均50公尺到200公尺的海域,大幅提升了離岸風電的開發範圍。 雖然水下基礎天差地遠,但上半部採用的風力發電機型式兩者大同小異,普遍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