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深度報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枯旱預「井」(下):台灣還能擰出多少水? 合法水井不到一成 學者:「有管跟沒管一樣」

$
0
0
編按:全台自去(2020)年6月至今年5月下旬間,歷經半世紀以來最嚴峻旱象。 枯旱使水庫等地面水乾涸,政府 努力調度 之餘,另一方面,地下水再度發揮關鍵救命水源的角色。 地下水佔全台總供水量約33%,遠高於水庫的25%。水利署這次一共啟用352口的「抗旱水井」,雖為短期抽取,不至於帶來負面的環境影響,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政府至今仍無法掌握全台實際地下水用量,更無從衡量合理的抽取標準。 枯旱預「井」系列報導 (上篇) 、 (下篇) 即提醒我們,在龐大的地下水管理黑數,加上用水量逐年成長、氣候變遷因素下,甫從大旱中喘一口氣的台灣,絲毫沒有鬆懈的本錢。 大旱與氣候變遷之後 地下水管理課題浮現 根據水利署 統計 ,地下水佔全台總供水量約33%,遠高於水庫的25%。而 聯合報 報導,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系教授、地下水資源暨水文地質學會理事長張良正指出 ,政府於地下水治理投入的人力、物力或許不及水庫的一成。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則強調,地下水的管理與維護成本與水庫不同,但絕對不在少數。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與經費進行水源補注區的保育,「只不過和用水者沒有如此直接的連結」。 台灣地下水長期處於超抽狀態 [1] ,是不爭的事實。水利署2012年委託 台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的 研究 指出,氣候變遷導致台灣降雨越趨集中,將使整體地下水的補注量減少。因此加強補注區的水土保持,維持河川、埤塘或水稻田的功能...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