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族群健全,海洋生態才能跟著好。牠們雖高居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卻得努力與人類漁業撈捕保持安全距離。這些延繩釣漁船、大型網具遍及之處,所形成的「漁業足跡」,是否代表著鯊魚族群存在的風險?近期《自然(Nature)》期刊幾篇報告,提出不同意見。 奎羅茲:延繩釣漁業撈捕量能與鯊魚族群風險成正比 2019年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由 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re in Biodiversity and Genetic Resources)副研究員奎羅茲(Nuno Queiroz)研究團隊的〈 利用漁業足跡評估全球鯊魚空間的風險 〉一文,以大數據分析作為研究方法,結合衛星追蹤鯊魚與全球漁船足跡,計算出鯊魚與遠洋延繩釣漁業足跡重疊率。 研究發現,鯊魚每月使用的平均空間中,有24%同時也屬於遠洋延繩釣漁業的足跡。而具有商業價值的鯊魚和國際保護物種的空間利用熱點,與延繩釣的重疊率更高達76%與64%,並與捕撈量能成正比。 研究結論包括,捕撈強度越高,對鯊魚的風險越高;尤其,鯊魚在無國家管轄的公海區域中,能避開漁業撈捕的水平空間非常有限。研究團隊主張,公海中鯊魚分佈的熱點區域,應採取保護管理措施。 穆魯亞:水平空間重疊、撈捕率無法證明鯊魚受脅程度 時隔兩年,國際可持續發展海鮮基金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eaf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