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7年20幾座離岸風場進入密集環評,2021年可能迎來新一波高峰。今年8月中以來,兩個多月間已有11件離岸風電新開發案,進入環評審查前公告程序。至截稿為止,新案總面積超過2381平方公里、總容量超過17.6GW。這些還是尚未通過環評的部分,加上先前已通過環評、未被經濟部遴選上的4.5GW,都將共同爭取第三階段(2026-2035年)的風場開發資格。 新風場浮上檯面 總容量上看22GW 競爭激烈 以總裝置容量來看,開發商的規劃已來到20.7GW(已扣除重複風場 [ 1 ] ),加上業界指出,至少還有六處未公開的新風場。跟經濟部預計第三階段規劃的總共10GW、平均一年1GW的開發量相比,競爭相當激烈。 11座新風場分別為:8月打響第一槍的達天、又德;原苗栗風場往外擴張的苗栗一、苗栗二、苗栗三;苗栗、台中外海為主的鍾美、美森、鍾虔;首度看上新北、基隆外海的禾爾北、禾爾南、合儀。 這些風場中,有9座皆為全新、未曾通過環評的風場。只有達天、又德跟已通過環評的海鼎二、三號為相同場址。雖然過去也有過2家開發商在相同場址競爭的情況,但這次海鼎已公開回應,此舉將導致多重環評。 一日審九案紀錄重現? 環評大爆發 第三階段風場爭奪戰 2018年,經濟部展開第二階段離岸風場遴選與競標前下了最後通牒,要加入競爭的風場基本條件就是通過環評,這曾導致2017年風場離岸環評大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