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台灣的石虎,是亞洲少數陷入生存危機的族群,主要原因是棲地流失過快、環境用藥過多、以及因偷吃雞而遭農民誘捕。學者預估,若現狀持續惡化,最快20年後,台灣可能就看不到石虎。 在曾追蹤雲豹13年、最終判斷雲豹已在台滅絕的野聲生態環境顧問公司負責人姜博仁眼裡,今日的石虎,正逐漸步上雲豹後塵。 台灣曾經到處都看得到石虎 事實上,台灣島上曾經到處都看得到石虎。從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的走訪所得,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調查原住民狩獵情況,都可知當時石虎廣泛分布於台灣1500公尺以下的山林。1970年代國外學者來台進行哺乳類動物調查,也仍指石虎是全島性分布的物種。 隨經濟起飛,人口、城市飛速擴張,讓低海拔、淺山的石虎棲地快速消失。1980年代末期的山產店裡,石虎交易數量就已大幅減少。2000年代屏科大博士生陳美汀要尋找石虎時,只能在苗栗發現稀少族群,隨後其他學者雖在南投拍到石虎,但原先出沒於嘉義、台南、屏東、高雄、台東、花蓮等縣市的族群,則全都確定消失。 國際保育機構認定石虎「無危」 比起一般人熟悉的家貓,未被豢養的石虎,平日多居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草地、森林和農地。由於石虎生性機警、加上平均活動範圍可達5平方公里,一般人在野外直接目擊的機會並不高。 石虎是亞洲的小型貓科動物中,分布最廣泛的物種。從中俄邊界到印尼、從菲律賓到巴基斯坦,都有石虎出沒。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保育聯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