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有36種原生蛙類分佈各地,如何得知牠們族群消長現況?就靠600多位分布全台的志工。台灣蛙調將近20年歷史,無論人力、努力量都逐步穩定,蛙調資料也成為重要的保育依據,近日志工們更成立協會繼續推動蛙類研究保育工作。這段歷史可說是台灣公民科學的成長史,要了解台灣公民科學的歷史,蛙調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以蛙調展開公民科學之旅 運用志工監測的公民科學,1992年國外即已積極發展,台灣的濫觴則可追溯到2002年農委會的一項計畫。這一年,也是農委會林業處保育科業務移撥到林務局成為保育組的年份。 這項計畫,以桃園縣市的國小老師為對象,目標是招募培訓一批蛙類調查的志工;有別於過去的工作坊,只停留在知識技術的傳遞,這項計畫結訓後的國小老師,會在講師的陪伴下,成立志工隊,並在居家附近找樣區,進行蛙類調查。這項計畫的主持人就是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楊懿如。 提起這件事,楊懿如解釋,在更早之前有一件幾乎被台灣社會遺忘的保育里程碑,農委會為了解台灣本土的動植物種類與分布地點,自1998年起為期5年進行台灣生物資源調查及建置資料庫,集合國內最優秀的科學家,將台灣劃分為北中南東,動植物也井然有序的分門別類,邀請專家進行調查。那時是台灣經濟正好,因此國家也投入優厚的資源進行調查,並累積約70萬筆資料,是當時台灣規模最大、資料最新且最完整的國家級生物資源資料庫。 當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