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節能減碳很重要,也能做到隨手關燈、少搭電梯……但說到增加電費、徵收能源稅,半數民眾立刻反應「為什麼要我們去做?」這一切究竟是貧富差距的作祟、教育程度的落差,又或者另有隱情?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中研院社會所 蕭新煌 兼任研究員,自 1980 年代開始研究台灣人環境意識,至今已30多年。 2017年,蕭新煌主持「邁向低碳社會的行為與制度轉型研究」,團隊以電話抽樣訪問1211位台灣民眾 ,了解國人環境意識和行為,以及低碳政策的偏好。 結果發現:民眾的環境意識已高度成熟,也能贊同政府應有所為的政策,但對個人需要付出較高代價的低碳政策,採取保留態度,顯示國人的環境意識仍然存在知行落差。 台灣人的環境意識夠成熟了嗎?30年來,國人的環境意識經歷哪些階段? 蕭:30多年來,國人的環境意識有長足的進步,主要原因是:經濟成長讓人民有餘力「衣食足,知環保」、民眾環境受害感逐漸擴大、知識份子以及環保團體的倡議。 我將台灣人的環境意識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遷。 1980年代,台灣經濟大好,人民環境意識萌芽,開始發現「環境污染」問題。怎麼發現?靠五官。眼睛看到空氣污染,鼻子聞到惡臭、耳朵聽到噪音、皮膚感覺到灰塵……民眾從日常生活感受到的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等現象,直接建立受害感。 從1985年的民調可知,當時國人關心環境問題主要為:公共衛生疾病(78.5%),食物、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