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深度報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風電產業帶動學術調查? 學者提醒:基礎研究不能賴給廠商

$
0
0
編按:離岸風電為台灣帶來再生能源、帶來相關產業鏈,也將爭議導向海洋。噪音管制要定多少才能減輕對鯨豚的影響?多寬、什麼方向的生態廊道能讓鳥群通過?海底地質會受到影響嗎?長期的海上環境調查不足的情況下,解答與對策缺乏信服力。 離岸風場的環境影響評估(環評)程序要求各風場必須進行開發前、開發中、與營運期間的環境調查。間接帶動了國內海洋研究量能的機會。這些研究能帶我們深入了解海洋嗎?風場之外的環境調查又是誰的責任? 商業需求帶動 海洋環境調查量能、技術再提升 「以前的海洋調查經費真的很少,很佩服以前學長姐在那麼少的資源下研究。」一位現職海洋調查人員明顯感受到離岸風電帶來的改變——調研經費大增,工作條件也變好。 鑒於離岸風電將帶來更專業與更多的海調需求,去年底台灣「海洋調查人員培訓技術中心」正式開幕,提供海氣象監測、水下監測、數據分析判讀、風險評估、生態環境觀測等訓練課程。 主導推動培訓中心的知洋科技公司總經理湛翔智解釋,海洋調查的範圍很廣,除了環境界很關心風電的生態影響,業者、施工單位、銀行、保險業界也都需要這些來保障他們的投資。 基礎研究也委外調查? 國內可能喪失學習經驗 湛翔智舉例,風電開發商需要氣象資料來評估發電效益、結構設計師、施工單位需要地質鑽探資料;施工、運維過程都需要配合氣象。緊扣著商業利益讓海洋調查往更高層次前進。 以氣象為例,他說明,過去氣象局也有海象資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