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深度報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曾經憤怒、堅持改革——在環評制度裡抗爭的他們

$
0
0
離岸風場涉及海域開發,人們出於對乾淨能源的需求,多少會打擾到鯨豚。守護鯨豚的,除了站在海景第一排的鯨豚觀察員,還有一直在地方公聽會、環評審議會中默默耕耘的環團代表。 可是,在環境部的環評大會上,每人只有短短3分鐘表述,還不知道一些非生態或海洋背景的環評委員能否聽懂。在這個頗令人絕望的制度裡,他們從一開始帶著憤怒離場,到後來調整遊說策略,只求能為鯨豚的福祉帶來半分改革。 他們的堅持,帶來了什麼改變嗎? 苗栗、彰化鯨豚擱淺量變多了? 2022年正值疫情,環評會議改為視訊進行,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走遍了線上的離岸風場初審會議,每場會議1小時到幾小時不等,民眾或環團代表每人卻只有3分鐘發言。有時他乾脆假裝聽不到提示聲,「不管那3分鐘的限制……就這樣講了3個月」。 當時環委的關注重點在明星物種中華白海豚,但曾鉦琮認為,真正受影響的是沒背鰭的露脊鼠海豚。「牠一直擱淺,」他強調,「牠是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啊,跟白海豚都是一樣。」 曾鉦琮拿出鯨豚擱淺的分析數據,向《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展示他在環評會議上常用的簡報。 數據分成北、中(西)、南、東部,除特別的集體擱淺案子,北部和南部數據相對穩定;東部數字近年快速增長,是因為東部海域太遙遠,過往環團和學術機構沒法處理,一直到海保署於2019年成立後,投放救傷資源在東部,才有辦法把擱淺資料收進來。至於西部如苗栗、彰化外海一帶的數據增加,曾鉦琮表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