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深度報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風機的水下世界 從風場開始思考海洋 學者:需長期監測與永續管理

$
0
0
今(2019)年10月,台灣首座具商業規模的離岸風場完工,22支風機矗立於苗栗外海,預計年底正式商轉,為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陸上走向海洋,看起來乾淨、有效率又有如入「無人之境」的離岸風電,在規畫與施工的擾動過程中,意外掀出我國多年來乏人問津的海域管理與海洋生態調查問題。 全球風機發展不到30年 從IUCN資料看海洋生態衝擊 當提到離岸風電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許多人可能直覺想到鯨豚等海洋哺乳動物,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維持海洋生物共存的生態系。 「重點絕非只有鯨豚,範圍也不能只限風場」,資深生態研究員在接受環境資訊中心 專訪 時曾提醒,「鯨豚再怎麼厲害,也無法在棲地衰退、食物鏈崩潰的海洋環境裡存活。」 那麼,離岸風電會不會影響海洋生態 [1] ?台灣才剛起步,目前尚無長期監測數據,恐怕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世界上最早的離岸風機建於1991年,因此在1990年代以前,也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資料。 多年來,在先驅國家的調查之下已累積了部分資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在2010年回顧超過600份報告與出版品,做出離岸風電對海洋生態可能影響的評估。他們從離岸風場各個階段分別討論,以釐清離岸風場在建設、營運等不同階段中的正負面效應,以科學實證基礎,作為評估的依據,時至今日仍為許多研究引用參考。 以下主要以IUCN的報告為基礎,加上台灣近年的研究結果,介紹離岸風場的建設與營運階段 [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