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深度報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讓數據說話:六成是青年龜 「網纏、誤捕、船撞」關關都難過

$
0
0
綠蠵龜是台灣附近海域最常見的海龜,保育等級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一隻綠蠵龜從幼年長到成熟可以繁衍下一代,至少需要20至50年的時間,但生活在充斥海岸開發、非法採捕、海洋垃圾的大海中,死亡卻只在一瞬間。 據統計,我國在2016至2018年的全年擱淺海龜數量分別為192隻、210隻、172隻。自2019年開始突破新高,來到269隻。2020年後更是連年超過300隻。台灣每年有越來越多海龜擱淺,是什麼原因?《環境資訊中心》邀請專家分析近年海龜擱淺數據,揭開海龜擱淺的真實面貌。 2019年海龜擱淺量竄升 專家:通報多是原因之一 2019年通報擱淺數上升原因,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認為與「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MARN)的啟動有關。該年台灣才有了完整的救援團隊網絡與精進通報機制,另一方面,2019年海保署成立後,皆對外公開每年、每季海龜擱淺報告,在此之前相關業務是林務局負責,兩單位計算方法不同,數據難以直接對比。 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指出,台灣早期海邊休憩活動少,甚至海岸線尚未開放,有許多海岸管制區域。即使發生海龜擱淺,在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也很難查詢通報資訊,導致一筆筆的黑數。 海生館獸醫師李宗賢也觀察,擱淺數量跟通報有關。舉例來說,疫情期間擱淺紀錄少,因為沒有人去海邊玩、少人通報;過去經驗也印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4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